一、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在编在岗教师40人,特聘教授2人,青年英才6人,青年英才(博士后)3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博士后1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特聘研究员4人,特聘副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9人。另有兼职教育硕士导师62人。学院拥有“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李凭),“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陈立柱、蒋建农、刘晓东),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陈立柱、蒋建农、刘晓东),青年长江学者1人(刘晓东),长城学者1人(易建平),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陈文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陈文海、刘晓东、渠桂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陈贤波)。学院教师在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其中,陈文海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蒋建农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刘晓东任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庆海任广东省高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左双文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学院已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研究领域,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宗教史、地区国别史、华南抗战史等。
二、学科体系
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学(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三、教研平台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并设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其中包括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合作成立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作成立的“中华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共建的“华南地方史志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建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的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此外,学院还设有华南师范大学校级研究机构“华南宗教研究中心”和“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等。
四、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2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重要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有11人次获得13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
五、国际交流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院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与境外多所知名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如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四大学、里昂第三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学院教师大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并与国外学者展开实质性的学术合作。目前,学院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石溪大学签署正式合作办学协议,其中,与兰卡斯特大学的合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或攻读学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目前,有来自埃及、土耳其、蒙古、越南、柬埔寨、不丹、斯里兰卡、印度等国数十名留学生在我院中国史和世界史各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六、社会服务
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优势,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连续多年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置换培训以及地方特色培训等项目,对省内外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广东省方志办以及海南省方志办合作,系统展开地方志干部培训,在华南地方史志人才培养、地方史志研究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与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广州市南沙区统战部等单位合作,开展宗教干部专项培训项目。
欢迎光临 华南师大考研院_华南师范大学考研论坛_华南师大考研辅导网(scnuyz.com) (http://scnuy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